关于车载智能终端产品方向的一些思考

这里讨论的范围局限于infotainment终端产品。一年多之前的一些想法,看看未来几年能否得到验证。

看法一:UI系统关注点在于基于硬件的基础能力,核心通用功能,以及极致体验。

  • 所有智能终端的框架都是:硬件、系统平台、应用和服务。终端研发负责整合硬件和软件系统,并通过SDK的方式开放平台能力,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开发各种应用和服务,通过应用商店模式提供给终端用户下载使用。这里的关键是围绕系统平台和应用商店建立的生态圈。所以说苹果公司最伟大的发明不是iPhone而是App Store,苹果建立了智能硬件整个生态的商业模式。
  • UI系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向用户提供最基础的功能和平台能力,以及优秀的视觉和交互体验。
  • 通过iPhone的整个产品发展过程来看,产品发展的两个推动点是硬件创新以及设计迭代。iOS研发团队在功能上秉着克制的原则,聚焦核心基础功能,并不会在功能上做过多的扩展,而把最大的发挥空间留给第三方开发者。其更多的是最大地发挥硬件和系统效能,基于硬件创新来强化体验,比如force touch、相机、人脸、指纹等。最近几年AI作为一个增长点逐渐在移动平台上落地,未来也会是一个创新推动力量。

看法二:车载智能系统无法替代手机,它们是互补的关系。

  • 有种思路是将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体验平移到车内,以在车内场景完全替代手机。这个观点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移动设备和车载设备在应用场景和交互方式上的差异性。
  • 手机等移动设备抢占的是用户的碎片时间,无论在家里、公司、路上各种场景都有可能会使用,而在使用习惯上,手机平板有着强交互的特点,即交互频繁,多数是操作后的被动反馈,特别针对在手机上看视频看电子书等弱交互场景来讲并不是最好的体验(个人认为看电子书最好的体验是kindle,看视频最好的体验是大屏电视)。
  • 而在车内场景,这里主要考虑中控设备,重点是要考虑驾驶场景下的需求,即在驾驶安全的前提下便捷的完成操作或者少操作。细化之后有两点推论:一是要尽量支持盲操作,对应的就是语音交互。毋庸置疑地,语音交互是现阶段驾车场景下的第一交互方式,同时辅助提供方向盘或手势等操作方式;二是要加强主动反馈,即系统能根据用户当前所处的状态智能识别用户的实时需求并提供主动服务。这两点的技术落脚点都是AI。相反地,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因为强交互的特点,语音功能多是鸡肋功能,只能去其他诸如智能音箱,智能电视,智能车机等遥控操作不便或场景需要的系统中发挥其长处。
  • 车机无法取代手机的另外一点是,车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提供手机生态中如此多的服务,个人认为未来也没有这个必要。这点归根结底仍然是应用场景问题。手机与车机相比较的弱势主要在于屏幕偏小,硬件功能不像汽车这么强大。从这两方面出发,车机应该发挥其强势的地方,比如提供副驾后排的大屏投射方案,提供硬件数据的部分开放,手机作为私人设备来进行操控或远程展示等。

综上,在汽车场景下,车机不可能替代手机,而且也没有必要,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设计两者联动的功能,以达到车机和手机间的无缝体验。

让手机的归手机,车机的归车机。

看法三:车载智能终端当前所处的还是完善体验的阶段,谈不上应用服务和生态。

  • 当前车联网终端产品的发展状态还处于落地阶段,基本类似于手机产品从功能机向智能机发展的过程。
  • 手机在Android和iOS这些革新性系统,以及app store这种创新商业模式出现后,基础框架已经完成,核心功能基本确定。从2007年一直到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的初期,在这个阶段中类miui的定制Rom产品的出现解决的核心问题主要就是用户体验,包括视觉、交互,附带部分功能性体验。这些产品起于Android早期体验的粗糙,终于后期体验的成熟。这个过程可以类比智能车机产品当前的发展状态。因为传统车厂对于车机体验的重视刚刚起步,存量车的车机只能说有功能无体验。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对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敏感,这里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需要。
  • 从功能需求的角度分析,类比打电话,发短信等手机上的基础功能或者说强需求,对应到车机就是导航、音乐、电话(微信)、车控几大明确的强需求,除去数据上报等与整车系统关联性比较强的功能外,其他很多功能特别是面向用户需求的必要性并不明晰。考虑之前提到的手机与车机场景中的差异,很多手机交互场景中的服务,并没有太大必要移植到车机上,比如洗车、保养、代驾等O2O服务。只有那些对驾驶场景或汽车硬件相关性比较强的功能,才适合放到车机上,比如停车场停车自动缴费、LBS出行相关的服务等。从这点出发,就会发现适合于车机上的服务相比手机少很多。想明白这些,才能明确功能范围的边界在哪里,做好有的放矢。
最终输出结论,产品策略应侧重这几点:1)整合资源;2)提升交互体验;3)围绕硬件和AI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