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照顾熊孩子想到的

“远在孩童学会如何讲话得体、如何从事哲学性的思考前,他就早已经习惯这个世界了,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 《苏菲的世界》


  细算起来,升职当爹也一年半有余,虽说在照顾孩子方面是查缺补漏的后备军,但多少也积累了些许的体验。

  通常情况下,照顾孩子是一个考较细心和耐心,考验情绪管理能力的工种。每个人在熊孩子状态现身时的应对策略多有不同,但终归要比拼一下决心和忍耐力。感性主导的时候一个收不住就可能爆发激烈的跨代冲突,理性如我的则时不时的会发出“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的人生三问。

  既然照顾孩子是个磨练意志的事,那除了责任和义务之外,还有别的意义可以探求么?在发出人生三问之后我经常会思考这个问题。常规的答案可能是“记录和体验孩子成长过程,保留很多幸福时光的记忆”、“积累孩子与父母间的爱与亲近感”、“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等等。

  对于一个有事没事都喜欢成天瞎琢磨的人,这些答案显然还差点火候。终于有一次,在被宝贝领着在草地上来回踩着草玩了足有半个多小时的某一时刻,在即将迸发出人生三问的同时,我突然领悟到:都说父母在引导孩子成长,在某种意义上讲孩子又何尝不是在引导父母成长呢?

  在《苏菲的世界》的开篇,作者提到“成为一名优秀的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而婴儿恰好就是好奇心泛滥的生物。听到洒水车的声音就热情似火的冲到落地窗边看上好久,捏着地上细小的昆虫尸体玩上半天,围着小狗狗转来转去,在草地上踩啊踩啊地不知疲倦,我家宝贝用自己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换个角度看,从孩子的眼里和从成人的眼里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好奇心则是孩子和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由此而来的,为了和孩子有效的沟通,就需要父母从孩子的角度去体验和看待世界。而在某些情境下,通过孩子的引导,父母重新唤起了对世界的好奇心。

  不夸张的说,作为世界发展的原始推动力,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特质。可惜的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消磨下,大多数人都变得将世界视为理所当然。苏东坡讲,“天真烂漫是吾师”,这种赤子之心何其珍贵。也许回到孩子身边是唤回这些特质的最佳姿势。

  在很多时候,也许缺乏反思,也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身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讲,原生家庭的成长经历对人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我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因为某些情境,会想起小时候,想起父亲,想起自己已经逝去以及即将逝去的那些部分,感慨啊!因为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产生的这种共情,让我回忆起了很多成长细节,而面对子女教育的问题,也不得不就近以自己为例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成长的过程。我相信这是真正在子女教育上投入思考的父母很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因为孩子,父母们再一次寻求认识自己的机会,而自省是自我成长方面的关键素质。于是,又一次的,因为孩子,父母们得到了人生中二次发育的机会。既然照顾孩子有这么多好处,那我们为父母的还有什么理由逃避而不去做呢?

  好了,怀疑人生的时间结束了!宝贝醒了,又该我出场了!嗯!加油!

(写于2019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