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正当五一黄金日,我来到了平遥古城。

  穿过车流不止的平遥商业街远望,呈现在眼前的古城第一面,是巍峨矗立的古城墙。长达6公里的城墙围绕古城守护四方,像一副披挂在战士身上的黑色重铠守候着主人从古至今。走在古城墙上,游人寥寥,天空像为了配合古城墙斑驳的色调适时的阴了下来。不时看到的脱落的城砖,长长的裂缝都记载了城墙那份尘封的沧桑和孤寂。相比于古街上的红砖绿瓦,这里是沉重的黑色。它凝重无语,默对风尘,屹然的躯干构成了平遥古城的骨。

  一边心中回响着“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一边走上喧闹的明清古街。

  街边密密麻麻排满了各种商铺客栈,一路走去,每两步就看到冠云牛肉的招牌,每三摇就听见推光漆器的吆喝。剪纸窗花等等手工艺品穿插其中,更有大小客栈、酒楼茶肆,驻足着休息的游客。城隍庙的香火缭绕、文庙的九龙盘壁、同兴公镖局的洗手金盆、中国票号之祖“日升昌”的风云荣耀,一个个古老的画面变的举手可触。老祖宗的精巧和大气,创新和守旧,兴盛沉浮都显露其中。此时的一切好像在高声诉说着这里的往日繁华。

  当暮色沉沉的时候,钻进小巷,在青砖灰瓦的民居中穿行,想象着古城里4万居民的日常起居,琐碎生活。和我们这样的过客走马观灯不同,他们扎根在这里,和古城融为一体,为其增添生气。我相信只有和古城共同生活过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到明清风情,切实感受到古城的脉络和气息。

  月上枝头,一串串大红的灯笼挑挂在客栈门口,引导着旅客前来投宿。街上的吆喝声零零落落,游人渐渐散去。坐在茶馆喝茶,吹去浮在碗口的几片茶叶。水色青绿,正如浮华散去才能嗅到这积淀百年的味道,真切的不知今夕,何年何月。

注:写于2007年5月13日

注:这是多年前人人网上的一篇文章,现如今已人去楼空。文章个人观点的意味很浓厚,在这里不争对错,只为了让未曾经历或关注过的玩家了解那段曾经有过的国产单机岁月。


对游戏的一些感想(转轩辕剑吧轩辕少年)

作者: 于泽珩©

链接:http://blog.renren.com/share/231740184/1535535367


1、对游戏的评论标准

  接触游戏已经18年了,对游戏的欣赏水平一直都在进步,衡量一款游戏好坏的标准也一直在改变,在此先回顾一下我个人鉴赏游戏标准变化的几个阶段。其中有很多时期的观点在现在看来非常弱智,但既然已都是往事,也不妨都拿出来晒晒太阳。

  • 90年以前:能玩就是好,不能玩的就是差。

    这个时期才刚接触FC游戏不久,完全没有什么欣赏游戏的概念,买来一盘卡,插进去开机,标题画面过后,能直接开打的就是好游戏;出来一堆选单的“文字卡”就是破烂。对一个未上小学的准玩家来说,选择游戏也就是这么简单,那时是最幼稚的,但也是最快乐的,随便一款破烂不堪的弱智游戏就能疯狂打上一整天,反复通关N遍。


  • 90年-92年:画面强的就是好,画面弱的就是差。

    90年以后,FC游戏玩了几百款,具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随后又接触了很多MD游戏和街机游戏,再回头看FC简直不堪入目。从此深刻地感觉到画面是最重要的,画面精美就是大制作,画面简陋就是小游戏。这种观点在现在看来比较菜鸟,但在当时是绝对正确的,因为现在游戏的画面已经达到了一个不错的水准,提升与否只是“好”和“更好”的区别,并不是非常重要;而那时的画面正是“不堪入目”和“可以入目”的差别,这种差距就是致命性的,显然不能一概而论。这个时期的我属于正傻逼等级,判断游戏好坏唯一的标准就是画面,坚信魂斗罗比超级玛利强十倍,任何一款MD游戏都比任何一款FC游戏好。


  • 93年-95年:好玩的就是好,不好玩的就是差。

    93年开始接触PC游戏,开始广泛涉猎ACT之外的游戏类型,经营模拟、策略战棋、养成、冒险、H…感觉黑白单调的游戏世界瞬间就变得丰富多彩。 角色扮演游戏也是在这年才开始接触的,只是当时还没听说过RPG这个词,和朋友或同学谈论时只会将其形容为“能控制自己和别人说话,还能买东西的游戏”,当时全学校包括我在内只有2个人有电脑,说这些自然过于超前了,所以也一直是孤独的在游戏世界中探索。 这个时期体验到了各种类型游戏不同的魅力,明白了游戏并不一定只有动作。 大航海时代2、美少女梦工厂2、三国志3&4、枫之舞、仙剑奇侠传、炎龙骑士团2等国内外绝世经典都是这个时期接触到的。由于可选择的游戏实在过于繁多(一张盗版游戏光盘就包括百款游戏以上),所以自然要挑选“好玩”的来玩,遇到让人一玩就上瘾的游戏就拼命玩,玩了半天还不知所云的就直接删除。这时的判断标准虽然简单,但其实却是最正确的真理,在没有任何网络、杂志的条件下,被当时上小学的我爱不释手的几款游戏,多年之后无一例外的都被公认为经典。也就是从这时期开始我才算是一名玩家,因为已经有了很成熟的判断游戏好坏的能力。


  • 95年-9X年:剧情感人的就是好,否则就是渣。(仙剑至高,其余都是渣)

    95年玩了仙剑奇侠传,深深为之疯狂,从此对任何经典的动作/策略游戏都不屑一顾,偏执的以为只有剧情感人的RPG才是王道。很长一段时间中陷入了魔道,认为游戏不是玩的,只是欣赏情节的,那些玩操作、玩系统的游戏都是破烂,只有仙剑最高。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才彻底摆脱了这种错误观点,大概是其后一款又一款彻底超越仙剑的作品让我逐渐清醒了吧。 这个时期的想法虽然现在看来也很弱智,但却并不鄙视那时的自己,因为仙剑奇侠传确实是一款有着如此伟大魅力、可以让人迷恋到失去理智的作品。即使是十多年后的今天,回忆当时初玩仙剑的点点滴滴,也不由得一阵心悸。

    Pal_Dos_Cover

    《仙剑奇侠传》Dos版封面

    仙剑奇侠传,一辈子的感动。


阅读全文 »

目录

世界观

前言

该书的结构分为三部分:

  • 第一部分是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的某些基础命题的介绍,包括世界观的概念、科学方法和推理、真理、证据、经验事实和哲学性/概念性事实之间的对比、可证伪性以及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
  • 第二部分探讨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并关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哲学性/概念性命题所扮演的角色。
  • 第三部分介绍新近的科学发现和发展,重点关注的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演化论。


第一部分 基础命题

第一章 世界观

  • 定义:“世界观”指的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不同观点如同拼图的一块块拼板一样相互联结。是一个不同观点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联结的体系。

  • 该书中所说的“世界观”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它并非特指某个人的观点体系,而是指以代表人物的内在精神为核心,以西方主流世界的共识为基础,由一群人共同持有的观点拼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环环相扣、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观点体系。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

其并不特指亚里士多德本人的观点集合,而是指其后,西方主流文化共享的一系列观点,而这一系列观点很大程度上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基础。

下面是亚里士多德本人的一小部分观点:

  • 地球位于宇宙中心。
  • 地球是静止的。(不围绕任何其他天体运行 — 无公转,也不围绕自身轴线旋转 — 无自转)
  • 月亮、其他行星和太阳围绕地球运行。(约每24小时传一圈)
  • 月下区(地球和月球之间,包括地球)内,有四种基本元素,土、水、气、火
  • 月上区(月球以外,包括月亮、太阳、行星和恒星)内的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组成。
  • 每种基本元素都有一个基本性质,其决定了元素的表现特征。
  • 每种基本元素的基本性质通过这一元素的运动趋势表现出来。
  • 土元素有一种向宇宙中心(地球中心)运动的天然趋势。
  • 水元素也有向宇宙中心运动的天然趋势,但比土元素弱。
  • 气元素天然地向土和水以上、火以下区域运动。
  • 火元素有一种向远离宇宙中心的方向运动的天然趋势。
  • 以太元素组成了行星和恒星等物体,有一种进行完美的圆周运动的天然趋势。
  • 月下区中,运动的物体会自然趋于静止。导致静止的原因有两个:(第二个更常见)
    • 组成该物体的元素到达了其在宇宙中的自然位置;
    • 组成该物体的元素被其他东西阻止(比如地球表面);

世界观图1-亚里士多德

图1: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示意图

这些观点并非随机,而是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观点体系,类似于拼图:

世界观图2-观点拼图

图2: 亚里士多德观点拼图

观点拼图有几个特点:

  • 观点间相互拼合,体现出逻辑关系。比如“土元素天然地向宇宙中心运动”和“地球是宇宙中心”相互关联。
  • 核心拼板和外围拼板,对应着核心观点和外围观点。外围拼板容易被替换掉,而核心拼板因为关联很多其他拼板,动一发系全身。类似地外围观点容易改变,而核心观点如果不成立会导致整个观点体系崩塌。比如“地球是静止的,并且在宇宙中心”是一个核心观点。如果改成“太阳是宇宙中心”,则其他观点都要随之调整。


牛顿世界观

这一观点体系以艾萨克·牛顿及其同时代人的著作为基础,并在其后多年中得到了相当可观的丰富和发展。

其所包含的一部分观点:

  • 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大约每24小时旋转一周。
  • 地球和行星沿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运转。
  • 宇宙中基本元素的种类略多于100种。
  • 物体表现出来的运动特征主要受外力影响(如重力)。
  • 组成行星和恒星这样物体的基本元素和组成地球上物体的基本元素相同。
  • 描述地球上物体运动规律同样适用于其他行星和恒星上的物体。


证据
  • 我们很难拿出直接证据(直观感受)来证明我们所持有的某些观点,比如“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 对于大多数(几乎所有)观点来说,我们之所以秉持这些观点,主要是因为它们可以跟我们的世界观拼合在一起;


常识
  • 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牛顿世界观其实是反直觉的,或者说是反常识的,比如“没有东西会一直保持运动”、“看起来太阳是围绕地球转动的”。
  • 牛顿世界观的部分观点,并不是我们通过常识或者一般经验就能得到的,我们接受它是因为从小就被灌输了这些观点。
  • 同样地,现代科学如量子力学、相对论都是反直觉、反常识的,不能通过一般经验来获取到。


第二章 真理

一个似乎传播广泛的观点是,“事实的累积是一个相对直接的过程,而科学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正确的理论来解释这些事实”。这两点基本上是对事实、真理,以及两者与科学之间关系的错误理解。相对于该观点而言,事实、真理和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和有争议性。


基本命题

什么是真理?在字典里,真理的定义是“被证实的或者不存在争议的事实”,事实的定义是“被认为是真的事物”,这种循环定义对区分这些概念没有什么建设性作用。这里没有给出确定的答复,也侧面体现了某些复杂性。

虽然人们对真理这个命题缺乏主动思考,但是在指导自身行为上每时每刻都将“真理”当作是理所当然的(无意识的),随之带来的后果也不能说是无足轻重的。


澄清问题

核心问题:什么是真理?

对等问题:真/假的叙述(或观点)有什么共同点使它们成为真/假的?

区别问题:我们通过什么方式知道哪些叙述和观点是真/假的?这属于认识论范畴,和我们的核心问题有区别。

两大类关于真理的理论:

  • 真理符合论:通过判断观点是否与独立、客观的现实相符合,来决定这个观点为真还是为假。
  • 真理融贯论:通过判断观点是否能融入一个整体的观点集合,来决定这个观点为真还是为假。


真理符合论
  • 知觉表征论:

    • 核心观点:感官(如视觉、听觉、味觉等)为我们提供了外部世界各种物体的表征。
    • 重要推论:意味着我们每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这个世界都是隔绝的,更具体地说,我们没有办法确定自身感官所提供的表征是否准确。
    • 推导过程:要评估表征的准确性,需要把表征(比如某棵树的照片)和表征所代表的事物本身进行对比,但是我们无法跳出意识经验直接得到事物本身的信息,比如我们拿照片直接和事物本体做对比的时候,仍然是通过视觉表征(用眼睛看到的树)来和照片做对比,并没有用事物本身信息做对比。
    • 关键点:这里的关键是意识经验是基于人的大脑物质,即表征信息受大脑影响,无法作为外部客观信息存在。(参考缸中之脑思想实验,《理性,真理与历史》,Hilary Putnam, 1981)
  • 知觉表征论并没有否定真理符合论,而是从认识论角度说明了我们的认知边界,让真理符合论丧失了吸引力。

  •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想先找到某些确定的观点,在以此为基础推演出其他观点,从而构建出一个具有完全确定的基础的知识结构。但他只能确定“在思考时,存在一个思维主体”这样一个基础观点,这个基础太小,而无法在其上进行知识构建。


真理融贯论
  • 融贯论根据观点集合所属不同,分为两大类:

    • 个人主义融贯论:以是否融入个人的观点集合作为判断的依据;
    • 以科学为基础的融贯论:以是否融入西方科学家的群体观念集合作为判断依据,也称团体融贯论;
  • 个人融贯论的现实困境:个人的观点缺乏普遍性,都是相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极端的相对主义。

  • 团体融贯论的现实困境:
    • 没有考虑一个群体可能秉持错误观点的可能;
    • 没有办法明确哪些人可以算作群体的一分子;
    • 对任何一个群体而言,都不存在由一个整个群体共同秉持的、具有一致性的观点;


阅读全文 »

书名 出版信息 豆瓣评分
宇宙的最初三分钟 作者: (美)史蒂文.温伯格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副标题: 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
原作名: The First Three Minutes
译者: 张承泉
出版年: 2000-01
丛书: 科学与人译丛
ISBN: 9787500105954
8.1
宇宙的最后三分钟 作者: [英] 保罗·戴维斯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副标题: 关于宇宙归宿的最新观念
原作名: The Last Three Minutes
译者: 傅承启
出版年: 1995
丛书: 科学大师佳作系列
ISBN: 9787532336609
8.7
银河系漫游指南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亚当斯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方: 科幻世界
原作名: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译者: 徐百柯
出版年: 2005-6
丛书: 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ISBN: 9787536457577
8.8
蒙田随笔 作者: [法] 蒙田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译者: 潘丽珍 等
出版年: 1996-12
ISBN: 9787805676340
8.6
爱因斯坦传 作者: [美] 沃尔特·艾萨克森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原作名: 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
译者: 张卜天
出版年: 2012-1-1
ISBN: 9787535770615
8.7
哲学·科学·常识 作者: 陈嘉映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出品方: 新思文化
出版年: 2018-3
丛书: 边际新知
ISBN: 9787508671079
8.6
何为良好生活 作者: 陈嘉映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艺文志eons
副标题: 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出版年: 2015-4
ISBN: 9787532156917
8.6
猜想与反驳 作者: [英] 卡尔·波普尔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科学知识的增长
原作名: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译者: 傅季重 / 纪树立 / 周昌忠 / 蒋弋为
出版年: 2005-9
丛书: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新版)
ISBN: 9787532738106
8.6
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作者: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湛庐文化
副标题: 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原作名: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译者: 黄珏苹
出版年: 2015-1-1
ISBN: 9787213064128
7.9
刻意练习 作者: [美] 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 / 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华章心理
副标题: 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原作名: 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译者: 王正林
出版年: 2016-11-6
丛书: 学习典藏书系
ISBN: 9787111551287
7.9
亲密关系 作者: [美] 罗兰·米勒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副标题: (第6版)
原作名: Intimate Relationship
译者: 王伟平 译 / 彭凯平 校
出版年: 2015-6
装帧: 精装
丛书: 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
ISBN: 9787115390578
9.4
语言学的邀请 作者: 塞缪尔·早川 Samuel Hayakawa / 艾伦·早川 Alan Hayakawa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译者: 柳之元
出版年: 2015-7
丛书: 大学的邀请
ISBN: 9787301259702
8.9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作者: (美) 亚隆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黄峥 / 张怡玲 / 沈东郁
出版年: 2015-5
丛书: 心理治疗译丛
ISBN: 9787100110457
9.6
当尼采哭泣 作者: (美)欧文 D.亚隆(Irvin D.Yalom)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译者: 侯维之
出版年: 2011-1
丛书: 心理学大师
ISBN: 9787111328360
8.8
人生的智慧 作者: [德] 阿图尔·叔本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韦启昌
出版年: 2008-10
丛书: 叔本华系列
ISBN: 9787208081178
9.2
娱乐至死 作者: [美] 尼尔·波兹曼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原作名: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译者: 章艳
出版年: 2011-6
丛书: 理想国 人文精选
ISBN: 9787563344970
8.5
童年的消逝 作者: [美] 尼尔·波兹曼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原作名: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译者: 吴燕莛
出版年: 2011-6
丛书: 理想国 人文精选
ISBN: 9787563344987
8.3
技术垄断 作者: Neil Postman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文化向技术投降
原作名: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译者: 何道宽
出版年: 2007-10
丛书: 媒介环境学译丛
ISBN: 9787301126813
8.6
永恒的终结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读客文化
副标题: 关于时间旅行的终极奥秘和恢宏构想
原作名: The End of Eternity
译者: 崔正男
出版年: 2014-9-1
丛书: 读客全球顶级畅销小说文库:阿西莫夫作品
ISBN: 9787539957173
9.0
中国通史 作者: 吕思勉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副标题: 民国以来畅销不衰的国史经典读本
出版年: 2016-2-1
ISBN: 9787519300203
9.2
舆论 作者: [美]沃尔特·李普曼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Public Opinion
译者: 常江 / 肖寒
出版年: 2018-5-1
丛书: 未名社科·媒介与社会丛书:翻译版
ISBN: 9787301277997
9.2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 作者: Felix Klein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Elementary Mathematics from an Advanced Standpoint
译者: 舒湘芹 / 陈义章
出版年: 2008-9
丛书: 西方数学文化理念传播译丛
ISBN: 9787309059823
9.2
高等近世代数 作者: [美]Joseph J.Rotman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原作名: Advanced Modern Algebra
出版年: 2007-1
丛书: 华章数学译丛
ISBN: 9787111191605
9.0
数学分析 作者: [俄]B.A.卓里奇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译者: 蒋铎 / 王昆扬 / 周美珂 / 邝荣雨
出版年: 2006-6-1
丛书: 俄罗斯数学教材选译系列
ISBN: 9787040183023
9.3
微积分和数学分析引论 作者: Richard Courant / Fritz John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原作名: Introduction to Calculus and Analysis
译者: 张鸿林 / 周民强
出版年: 2005-2-1
丛书: 数学名著译丛
ISBN: 9787030084699
9.3
非暴力沟通 作者: [美] 马歇尔·卢森堡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原作名: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Language of Life
译者: 阮胤华
出版年: 2009-1
页数: 190
ISBN: 9787508051000
8.4
企鹅欧洲史·地狱之行 作者: [英]伊恩·克肖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出品方: 新思文化
副标题: 1914-1949
译者: 林华
出版年: 2018-12
丛书: 开放历史
ISBN: 9787508683003
9.1
企鹅欧洲史·追逐荣耀 作者: [英]蒂莫西·布莱宁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出品方: 新思文化
副标题: 1648-1815
原作名: The Pursuit of Glory: Europe 1648- 1815
译者: 吴畋
出版年: 2018-12-20
丛书: 开放历史
ISBN: 9787508696867
8.7
规模 作者: 杰弗里·韦斯特 (Geoffrey West)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
原作名: Scale: The Universal Laws of Growth, Innovation, Sustainability, and the Pace of Life in Organisms, Cities, Economies, and Companies
译者: 张培
出版年: 2018-6-1
页ISBN: 9787508687896
8.1
信息简史 作者: [美] 詹姆斯·格雷克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品方: 图灵教育
副标题: 一部历史 一个理论 一股洪流
原作名: The Information: A History, a Theory, a Flood
译者: 高博
出版年: 2013-10
丛书: 图灵新知
ISBN: 9787115331809
8.7
基因传 作者: [美] 悉达多·穆克吉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见识城邦
副标题: 众生之源
原作名: 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译者: 马向涛
出版年: 2018-1
ISBN: 9787508682426
8.7
众病之王 作者: [美] 悉达多·穆克吉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癌症传
原作名: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
译者: 李虎
出版年: 2013-2-4
ISBN: 9787508638119
9.1
切诺尔贝利的悲鸣 作者: [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出品方: 磨铁·铁葫芦
原作名: VOICES FROM CHERNOBYL
译者: 方祖芳 / 郭成业
出版年: 2015-11
丛书: S.A.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集
ISBN: 9787536076860
9.1
真实世界的脉络 作者: [英] 戴维·多伊奇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梁焰 / 黄雄
出版年: 2002-8
丛书: 雅典娜思想译丛
ISBN: 9787563335879
8.3
无穷的开始 作者: [英] 戴维·多伊奇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副标题: 世界进步的本源
原作名: The Beginning of Infinity: Explanations That Transform the World
译者: 王艳红 / 张韵
出版年: 2014-11
丛书: 科学新经典文丛
ISBN: 9787115365385
8.4
复杂 作者: 梅拉妮·米歇尔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原作名: Complexity: A Guided Tour
译者: 唐璐
出版年: 2011-8-1
丛书: 第一推动丛书
ISBN: 9787535767134
9.0
通向实在之路 作者: [英] 罗杰·彭罗斯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副标题: 宇宙法则的完全指南
原作名: The Road to Reality: A Complete Guide to the Laws of the Universe
译者: 王文浩
出版年: 2008-6
ISBN: 9787535752468
9.2
饮食的迷思 作者: [英] 蒂姆·斯佩克特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关于营养、健康和遗传的科学真相
原作名: The Diet Myth: The Real Science Behind What We Eat
译者: 李超群
出版年: 2019-3
ISBN: 9787559813442
8.3
健身营养全书 作者: 克里斯蒂安·冯·勒费尔霍尔茨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副标题: 关于力量与肌肉的营养策略
译者: 庄仲华
出版年: 2018-4-1
ISBN: 9787530493885
9.4
世界观 作者: [美]理查德·德威特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
原作名: World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译者: 孙天
出版年: 2018-11-15
ISBN: 9787111612100
8.9
消费社会 作者: [法] 让·鲍德里亚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刘成富 / 全志钢
出版年: 2014-10-1
丛书: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ISBN: 9787305133039
8.4
象征交换与死亡 作者: [法] 让·波德里亚 / Jean Baudrillard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L’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
译者: 车槿山
出版年: 2012-6
丛书: 人文与社会译丛
ISBN: 9787544727020
9.4
景观社会 作者: [法] 居伊·德波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译者: 张新木
出版年: 2017-5
丛书: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ISBN: 9787305175299
8.2
盲眼钟表匠 作者: [英] 理查德·道金斯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译者: 王道还
出版年: 2014-8-1
>丛书: 道金斯作品
ISBN: 9787508645957
8.3
自私的基因 作者: [英] 理查德·道金斯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见识城邦
原作名: The Selfish Gene
译者: 卢允中 / 张岱云 / 陈复加 / 罗小舟
出版年: 2012-9
丛书: 道金斯作品
ISBN: 9787508634159
8.5
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 作者: [英] 理查德·道金斯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进化的证据
原作名: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译者: 李虎 / 徐双悦
出版年: 2013-3-2
丛书: 道金斯作品
ISBN: 9787508637983
8.6
演化的故事 作者: [美]卡尔·齐默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出版社: 世纪文景
副标题: 40亿年生命之旅
原作名: Evolution:the triumph of an idea
译者: 唐嘉慧
出版年: 2018-1-17
ISBN: 9787208148710
9.1
生命的跃升 作者: [英] 尼克·莱恩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副标题: 40亿年演化史上的十大发明
原作名: Life Ascending: The Ten Great Inventions of Evolution
译者: 张博然
出版年: 2016-5-27
丛书: 混沌沿岸
ISBN: 9787030464286
8.9
疯狂人类进化史 作者: 史钧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年: 2016-6
ISBN: 9787229109721
8.1
生命之源 作者: 尼克‧連恩(Nick Lane)
出版社: 貓頭鷹
副标题: 能量、演化與複雜生命的起源
原作名: The Vital Question: Energy, Evolution, and the Origins of Complex Life
译者: 梅苃芢
出版年: 2016-10
>ISBN: 9789862623107
8.8
大宇之形 作者: [美] 丘成桐 史蒂夫·纳迪斯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译者: 翁秉仁 / 赵学信
出版年: 2012-12
丛书: 第一推动丛书
ISBN: 9787535774965
8.7
数学天书中的证明 作者: Martin Aigner / G.M.Ziegler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原作名: Proofs from The Book
译者: 冯荣权 / 宋春伟 / 宗传明
出版年: 2009-5
ISBN: 9787040262094
9.1
从一到无穷大 作者: [美] 乔治·伽莫夫 / 校注 吴伯泽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
原作名: One Two Three… Infinity
译者: 暴永宁 译 / 吴伯泽 校
出版年: 2002-11
丛书: 20世纪科普经典特藏(中译本)
ISBN: 9787030107596
9.1
极简宇宙史 作者: [法] 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译者: 童文煦
出版年: 2016-3
ISBN: 9787542654434
9.1
上帝掷骰子吗 作者: 曹天元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品方: 磨铁图书
副标题: 量子物理史话
出版年: 2006-1
ISBN: 9787538276374
9.2
时间的形状 作者: 汪洁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副标题: 相对论史话(升级版)
出版年: 2017-4
ISBN: 9787569914061
8.9
世界边缘的秘密 作者: [美]光子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副标题: 科学对生命的惊人回答
出版年: 2019-6
ISBN: 9787521705485
8.6
时间的秩序 作者: [意] 卡洛·罗韦利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方: 企鹅图书
原作名: The Order of Time
译者: 杨光
出版年: 2019-6
丛书: 卡洛·罗韦利诗意科普系列
ISBN: 9787571001636
9.0
宇宙的琴弦 作者: [美] 布赖恩·格林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原作名: The Elegant Universe
译者: 李泳
出版年: 2004-08
丛书: 第一推动丛书
ISBN: 9787535732705
8.9
隐藏的现实 作者: [美] 布赖恩·格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副标题: 平行宇宙是什么
原作名: The Hidden Reality: Parallel Universes and the Deep Laws of the Cosmos
译者: 李剑龙 / 权伟龙 / 田苗
出版年: 2013-7
丛书: 科学新经典文丛
ISBN: 9787115319074
9.1
宇宙的结构 作者: 布赖恩•格林 (Brian Greene)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副标题: 空间、时间以及真实性的意义
译者: 刘茗引
出版年: 2013-1-1
丛书: 第一推动丛书
ISBN: 9787535771391
9.2
卡尔·马克思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生平与环境
原作名: Karl Marx: His Life and Environment
译者: 李寅
出版年: 2018-10
丛书: 伯林文集
ISBN: 9787544768276
8.9
唐诗百话 作者: 施蛰存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1996-5
ISBN: 9787561713945
9.5
生命的运作方式 作者: [美] 马伦·霍格兰(Mahlon Hoagland) / [美] 伯特·窦德生(Bert Dodson)
出版社: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原作名: THE WAY LIFE WORKS
译者: 洋洲 / 玉茗
出版年: 2018-12
ISBN: 9787550296411
9.0
我们为什么生病 作者: [美] R.M.尼斯 / [美] G.C.威廉斯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副标题: 达尔文医学的新科学
原作名: Why We Get Sick: The New Science of Darwinian Medicine
译者: 易凡 / 禹宽平
出版年: 1998-01
丛书: 第一推动丛书
ISBN: 9787535723253
8.9
夏娃的七个女儿 作者: 布莱恩·赛克斯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副标题: 追踪人类遗传先祖的科学故事
出版年: 2005-6
丛书: 生命旋梯书系
ISBN: 9787532379712
9.0
创世纪的第八天 作者: [美] 霍勒斯·贾德森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副标题: 20世纪分子生物学革命
原作名: The Eighth Day of Creation : Makers of Revolution in Biology
译者: 李晓丹
出版年: 2005-01-01
ISBN: 9787532377060
9.0
DNA:生命的秘密 作者: 詹姆斯·沃森(James D. Watson) / 安德鲁·贝瑞(Andrew Berry)
出版社: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原作名: DNA: The Secret of Life
译者: 陈雅云
出版年: 2010-5
丛书: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开放人文
ISBN: 9787208090958
9.0
普通生物学 作者: 吴相钰 / 陈守良 / 葛明德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14-8-1
ISBN: 9787040396317
9.4
细胞生物学精要 作者: Bruce Alberts / Dennis Bray / Karen Hopkin /Alexander Johnson / Julian Lewis / Martin Raff / Keith Roberts / Peter Walter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原作名: Essential Cell Biology(Third Edition)
译者: 丁小燕 / 陈跃磊
出版年: 2012-3
丛书: 生命科学名著
ISBN: 9787030330154
9.9
能量、性、死亡:粒線體與我們的生命 作者: 尼克.連恩(Nick Lane)
出版社: 貓頭鷹
译者: 林彥綸
出版年: 2013-5
ISBN: 9789862621431
9.1
基因组 作者: [英] 马特·里德利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副标题: 人种自传23章
原作名: GENOM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SPECIES IN 23 CHAPTERS
译者: 刘菁
出版年: 2014-11-1
丛书: 第一推动丛书
ISBN: 9787535783455
9.3
灭绝与演化 作者: [美]尼尔斯·艾崔奇
出版社: 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未读
副标题: 化石中的生命全史
原作名: Extinction and Evolution: What Fossils Reveal about the History of Life
译者: 董丽萍 / 周亚纯
出版年: 2018-4
ISBN: 9787559616340
9.3
生命简史 作者: [英] 理查德·福提 / Richard Fortey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见识城邦
副标题: 地球生命40 亿年的演化传奇
原作名: Life :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First Four Billion Years of Life on Ear
译者: 高环宇
出版年: 2018-6-1
ISBN: 9787508686424
8.5
基因X 作者: Krebs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10-1
丛书: 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
ISBN: 9787040269611
9.8
古脊椎动物学 作者: Michael J. Benton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原作名: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Fourth Edition)
译者: 董为
出版年: 2017-3
ISBN: 9787030524935
8.9
普通动物学 作者: 刘凌云 / 郑光美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09-8
ISBN: 9787040267136
8.4
权力论 作者: 伯特兰·罗素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新社会分析
原作名: Power
译者: 吴友三
出版年: 1991-1
ISBN: 9787100006194
8.9
理论物理基础 作者: 彭桓武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1998-04
丛书: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
ISBN: 9787301037041
7.8
大问题 作者: 罗伯特·所罗门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简明哲学导论
原作名: The Big Question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译者: 张卜天
出版年: 2014-12
丛书: 理想国 人文精选
ISBN: 9787549558292
9.3
想透彻 作者: [美] 夸梅·安东尼·阿皮亚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副标题: 当代哲学导论
原作名: Thinking it through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译者: 姜昊骞
出版年: 2017-7-31
ISBN: 9787516633090
9.4
哲学史教程 作者: (德)文德尔班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特别关于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原作名: Lehrbuch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phie
译者: 罗达仁
出版年: 1987-04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精装)
ISBN: 9787100022972
9.3
逻辑学导论 作者: [美] 欧文·M·柯匹 / [美] 卡尔·科恩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第11版)
原作名: Introduction to Logic
译者: 张建军 / 潘天群
出版年: 2007-3-1
>ISBN: 9787300079301
8.9


人性贵于世间任何规则。 —— 让·皮亚杰


  论起来 ,大家公认的不用面试考核的唯一职业就是做父母了,这是真正的“天赋人权”,老天爷让你当,你不当还不行。相对应的,这个职业难度不说是hardcore也差不多,论这个职业长度,论这个职业强度,论这个斗智斗勇,论这个费心费力,要是真投入进去,哪个方面都够头疼的。而真正的问题是你还没法拿孩子练手,那真是跳进大海里学游泳。

  在我成为人父之后,深刻地理解了丁克家庭的选择,如果精神独立到不需要孩子来支撑,这也是一条可以走的路。单纯从经济学成本角度考虑,对孩子在经济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在精力和时间上的投入,换作做别的努力幸运的话能干成不少大事。当然,这并不代表我倾向于丁克家庭,理解归理解,在个人认知上,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可以促成父母的成长,某种意义上说,经历了孩子养育的过程,人生才完整。细品一下,是不是有点自虐的味道。

  又提到了父母成长这回事,八十年代的一段相声,戏谑地表达了当爸爸的难度,这才叫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甲:我们制定了一条极为有力的措施。
乙:什么措施?
甲:买一套《十万个为什么》!
乙:买那个干吗呀?
甲:背呀!都背下来,就不怕孩子问啦!
乙:这叫什么主意!
甲:敢情这一套书不少,二十多本哪!
乙:这可够背的!
甲:没事儿,我们两口子分工,她背一半儿,我背一半儿,她背: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电力、地质、医学、数学;我背:人体、体育、植物、动物、法律、历史、文艺、军事。将来儿子问到她背的内容由她说,问到我背的内容归我讲。我们俩是上班前背,下班后背,买菜时背,做饭时背,吃着饭背,刷着碗背,走路背,坐车背,躺在床上还是背,这嘴一天到晚就不闲着:“……为什么北京车站的钟每隔半分钟才跳一格!为什么公共汽车的后窗是不打开的?为什么说噪音也是一种污染?为什么说牛皮癣不是癣?为什么美国夏威夷群岛火山特别多?为什么人要不停地喘气儿?为什么鼻子的大头儿通常冲下?”这多新鲜那,大头儿冲上那是漏斗儿?你说这帮人没事儿研究这个干吗呀?!
乙:你们这种精神固然可嘉,但毕竟不是办法。
甲:那依着您……?
乙:好好补习文化,重学基础知识。
甲:英雄所见!我报名上学!我先报名……上小学!
乙:上小学?
甲:我是正赶上动乱的时候上的初中,有名无实啊!我决心要把时间夺回来!我从小学四年级上起!……
乙:那跟你儿子一班啦!
甲:不是一个学校,我在夜校。哎呀!上了几天课,我就觉着这小学四年级功课怎么这么难哪?天天就作业我就愁死了!
乙:你的基础是惨点儿。
甲:那天晚上回到家,吃了晚饭,我跟我儿子在一个桌子上做作业,他跪在那边儿椅子上,我跪在这边椅子上,我这么一看,嘿!我们爷儿俩今儿个作业题一模一样!
乙:巧啦!
甲:我说:“那什么……借我橡皮使使。”
乙:嘿!
甲:我这儿涂得乱七八糟老算不对。我一想要不然请教请教我儿子!
乙:那也好。
甲:可这玩意儿怎么说呀?
乙:这有什么?
甲:对!为了学习,我豁出去了!把脸一抹,不耻下问!我说:“那什么……劳驾问问这道题怎么做?”
乙:真不含乎!
甲:可我儿子说话太气人啦!
乙:他怎么说的?
甲:“爸爸,你是想问我这道题怎么做对不对?”
乙:不错。
甲:“我不能马上告诉您。”
乙:那为什么?
甲:“我马上告诉您,您印象不深。要提倡自己开动脑筋,好好想一想,这道题到底应该怎么做?”
乙:好嘛!
甲:我爱人听完就乐了:“还爸爸呢!儿子帮着做作业,你丢人不丢人哪!你配当爸爸嘛!” 我听着心里特不是滋味儿,真是,照这样下去,我配当爸爸吗?我越想越多,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好容易快天亮才迷糊着,刚一迷糊,做了个梦,太可怕啦!
乙:做的什么梦?
甲:二十年后,也不知怎么的我们家订了这么一条规矩。
乙:什么规矩?
甲:不是谁想当爸爸就当爸爸,取消终身制,实行考核制,谁考上爸爸谁当爸爸。结果考卷一下来,我一看一道题都不会! 我一想,这要考不上爸爸多寒碜呀,我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我是越哭越伤心,越哭声越大。正哭着,我儿子把我推醒了,问我哭什么? 我哭着和儿子说:儿子,你可记住了,我是你爸爸!
—— 牛群、冯巩 《威胁》

  玩归玩,闹归闹,别拿育儿当玩笑。真是父母感觉投入很多,最后和子女反目成仇的也不鲜见。这不仅仅是让人感觉心痛,更是遗憾。身处新手村的父母迷茫是正常反应,而各个过程出现的新问题,又让人感觉山后面还是山。所以当父母的,第一个要明白的,就如二次元日本漫画中常说的是要有觉悟,知道这是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是关系到孩子健康成长的,要做好心理准备,特别是做出方向选择。

  最近断断续续地看完了《无条件养育》这本书,有些感触。这本书最可贵的,不是讲可操作性强的育儿方法,而是原则和方向。其实,从科学性上来看,我并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书中给出的结论。经历过充斥在网络上的断章取义,人云亦云之后,我很难再无条件地去接受一些所谓科学性的结论,除非能给出充实地文献参考。虽然有些极端,但从结果上看这样做只会让你所获更多,所失更少。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书中经常提到某些研究结论,并未给出明确的参考文献,显得不是足够严谨,但其表达的价值观已经足够让我有所得。

  抛开书里面不停强调的,无条件养育vs有条件养育的绝对优势之外,我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1. 育儿要有自省和负责的态度。人在心理和行为上真的是有惯性,不主动反思和孩子的互动方式是否存在问题的话,原生家庭那套东西很容易代际传递下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可不是一句玩笑话。责任心用不着多说,育儿精神力量的一部分,按照本书作者的吐糟来讲,

    “其实说到底,养育孩子的整个过程都挺不容易的,尤其是当你想要做好事。如果你不愿放弃任何自由时间,如果你想让你的房间保持安静和整洁,那么你或许应该考虑改养热带鱼。” —— 《无条件养育》Alfie Kohn

  2. 你怎么看待你和孩子间的关系?我曾经和同事朋友聊过拿孩子当朋友的想法,甚至于看到“多年父子成兄弟,现在他是我哥”的张大春父子,嗯,有别样味道。这是一种心态,关键在于是否将孩子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无条件养育》提到对待孩子的13条原则:

    深思熟虑
    重新考虑你的要求
    专注长远目标
    将亲子关系放到第一位
    不仅改变行为,而且改变视角
    尊重、尊重、尊重
    真实可信
    少说,多问
    记住孩子的年龄
    在符合事实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动机
    不说没必要的“不”
    不要那么死板
    不要匆匆忙忙
    —— 《无条件养育》Alfie Kohn

    有意思地是,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这里面大部分的原则难道不是对成人也成立的么?这说明这些原则体现的是人性的基本面,无论孩子或者成人。孩子在某些方面应该作为独立的个体而看待,关心他/她真实的需要和感受,关心他/她内在的健康。不要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抽象为权力关系,寻求一种权威式的快感。

  3. 育儿方式最终体现的是你对价值观的选择。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你就会用什么样的育儿方式。就像《无条件养育》中提到的,

    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不无悲哀地说:“鲜有家长具备勇气和独立性,做到更关心孩子的幸福,而非孩子的成功。” —— 《无条件养育》Alfie Kohn

    是认为孩子的幸福、他的真实需要、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完善更重要,还是其他更重要,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方向选择。明确自己的价值观,自然就会选择匹配价值观的育儿方法论,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当然最终效果受很多因素影响,但终归偏也偏不到哪去。

  至于方法论,书中也有一些介绍,但也正如作者所表达的,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活学活用,不要当做菜谱式的说明书来看待。

  最后,将这本书推荐给有相近价值观的朋友看一看,“八字相合”才有缘相见。

附:想要了解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无条件养育》读书笔记

目录

无挑战养育目录

第一章 有条件养育

1、两种养育模式

  • 无条件养育:无条件给予爱的养育方式。

    • 价值取向:孩子不应该赢得父母的认可,父母本来就应该爱他们。重要的并不是父母认为在无条件的爱他们,而是他们感觉父母在无条件的爱他们。
    • 预测性:无条件地爱孩子将会产生积极结果。
  • 有条件养育:对孩子的爱和认可附带条件,要么是行为良好,要么是取得成就


2、两种模式的理论基础

针对有条件养育:
  • 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相近(代表人物斯金纳),其认为人类所有行为,无论是行止,还是热情冷漠,都是建立在是否被“强化”的基础之上。“强化”方式包括奖励和惩罚。
  • 仅仅关注外在行为,而忽视孩子的个性、想法、感觉和需求,会导致父母对那些仅以强制孩子做什么(或停止某种行为)为目的的训导技巧产生依赖。
  • 除行为主义理论外,还有其他因素:
    • 比如,认为孩子天生就是不良的,把家长不附带任何条件的爱解读成对自私、苛求、贪婪、不体谅他人行为的纵容。
    • 以成人社会的规则作为判断标准,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甚至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当做经济交易的倾向。认为劳有所得、多劳多得,不能不劳而获,没有付出就不应该有回报。
针对无条件养育:
  • 孩子的行为,只不过是其感觉、思想、需要和意愿的外在表达。重要的是实施行为的孩子本身,而不是行为。

  • 孩子需要引导和帮助,但他们不是小怪物,不需要被驯化,不能强迫其就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形成许多个性,但大部分取决于他们如何成长。

  • “互换关系”并不适用于所有人际关系,有些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关心之上的。


无条件养育 有条件养育
焦点 全面身心(包括理由、想法、感受) 行为
如何看待人性 积极或平衡 消极
如何看待父母的爱 天生被赋予 需要争取的特权
技巧 并肩协作(解决问题) 实施手段(通过奖励和惩罚加以控制)
表1:针对两种养育行为的对比总结


3、有条件养育的后果

  • 当家长的爱取决于孩子的行为时会产生哪些后果?作为“爱”的接受方,孩子会唾弃自己不受珍视的那部分,最终他们会认定自己只有以某种特定方式表现(思考、感觉)时才是有价值的。
  • 有条件养育模式可以传递给下一代。感觉自己为得到家长认可而必须达到某些条件的青少年,最终会变得不喜欢他们自己。
  • 得到的支持越有条件,自我价值感的认知就会越低。

非常重要的一点:相比父母对孩子有何感受,孩子如何经历这些感受以及如何看待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才更重要


第二章 爱·给予与撤回

1、爱的暂停

  • “暂停”“暂停正面强化”的缩略语,后者起于半个世纪以前,用于训练实验室动物。发明“暂停”的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物种没有区别。
  • “爱的撤回”与更加严厉的惩罚手段如出一辙,二者都是在向孩子表达:如果他们做了令我们不满意的事,我们就会为了改变其行为给他们制造不愉快。

  • 表现方式

    • 语言方面:
      • 轻微表现方式:面对孩子的某些行为,家长会不动声色地撤出“阵地”,变得冷漠、缺乏温情。
      • 强烈表现方式:明确拒绝的方式收回爱,比如“你那样做我就不爱你了”,“你做那样的事,我都不想跟你在一起了”。
    • 行为方面:
      • 家长走开。
      • 将孩子一个人留在房间或其他家长不在的地方 —— “强迫性孤立”(单独监禁)。


2、撤回爱的后果

  • 长远来看,惩罚性养育技巧可以确保孩子立即顺从,但不一定真正有效。孩子对撤回爱的反应可能会让家长以为可以进一步训导。
  • 基本点:强迫孩子将焦点放在其行为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下,而不是关注自己对他人的影响。
  • 某些情况下,“爱的撤回”有可能会比其他惩罚手段更恶劣和残酷,因为它所施加的最终威胁是“抛弃”或“隔离”。由于低龄儿童缺乏经验和时间观念,完全依赖于家长,并不能意识到这是家长暂时性的态度。
  • 童年时期没有什么比家长如何看待自己更重要,对“被抛弃”的不确定感和恐惧感,都可以深深影响我们,即使已长大成人。


3、奖励的失败

  • 奖励属于“正面强化”的一种。
  • 奖励对于提高人们的工作或学习质量毫无效应。大量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成人或孩子,被提供“奖励”后会更不容易完成、或出色地完成任务。
  • 奖励永远都不会帮助某人对某项任务或行为产生责任感。
  • 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出于喜好等因素,外在动机出于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外在动机很可能会侵蚀内在动机。当外在动机趋于强烈时,内在动机就会随之减弱。


4、并不那么正面的强化

  • 实物奖励和象征性奖励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同样适用于口头奖励。
  • 出色完成某项创造性工作的人在受到表扬之后,通常不会顺利完成下一项工作。原因有三:
    • 表扬会制造“维持原有成绩”的压力
    • 表扬会降低人对所做事情的兴趣
    • 一旦开始想着如何持续受到正面评价,人就会变得越来越不爱冒险,而冒险是创造力的先决条件。
  • 口头表扬通常反应了对行为过于关注。容易助长外在动机,而忽略内在动机。
  • “正面强化”是“一种有条件的爱”,父母有条件接受的不只是孩子的某种特定特征或行为,而在孩子看来,其“整体自我”只有在取悦父母时才是好的,这是一种对自我评价的严重削弱。极端情况下,会让孩子变成”表扬成瘾者“(讨好型人格)。
  • “正面强化”是否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产生,有多严重)取决于很多因素,如何表扬、对谁表扬、为何表扬都是有区别的。有可能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但也算不上理想。


5、有关”自我评价“的争议

  • 较高的自我评价并不一定总伴随好的结果。
  • 无条件的自我评价对预测人生质量至关重要。
  •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是否迎合自己或他人的期望时,最开始的后果就是自我评价的剧烈起伏。有条件的自我评价可能会导致焦虑、敌意和自我防卫。
  • 不将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成绩之上的人,会更倾向于将失败看做是短暂的挫折和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容易陷入焦虑或绝望。


第三章 过度管制

  当今社会中,养育模式的最大问题并不在于纵容,而是对纵容的恐惧。真正的挑战是,反思我们信以为真的事,并质疑其是否真正符合孩子的需要。


1、什么样子的孩子最听话

  • 善解人意、宽容温厚、亲和力强、控制欲望弱的家长要比自认为“有权对孩子为所欲为、强加意愿给孩子、制定各种标准、不顾孩子需要和意愿粗暴干涉孩子行为”的家长,更容易拥有一个心甘情愿听话的幼龄童。
  • 家长给予尊重和支持的孩子要比家长强调控制手段的孩子做得更好。
  • 总的来说,家长不依赖强势、与家长关系温暖且坚固的孩子会更加听话。


2、两个对立的极端

  • “专制的环境令人生病”。家长坚持绝对控制的结局:有些孩子会变得极度顺从,有些会变得极度反抗。
  • 专制性管制获得了孩子的顺从,却以其个性自由的缺失为代价,自信方面也可能会产生问题。
  • 有些孩子在生活中的意愿、判断和需要全部遭到了压制,唯一可以恢复其自主感的方式就是变得极度叛逆。


3、过激反应、难以享受以及控制的其他代价

  • 【饮食方面】营养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观察了77名2~4岁的儿童,了解了家长试图控制孩子吃饭习惯的程度。发现那些坚持要求孩子只能在吃饭时间进食(而不是饿了就吃)、或鼓励孩子吃光盘里的食物(即使孩子已经饱了),或用食物(特别是甜食)奖励孩子的家长,会养出丧失调节热量摄入能力的孩子。
  • 【道德方面】在专制家庭长大的孩子,在讨论道德冲突中哪些行为“正当”时,会更倾向于使用外在(而非内在)道德取向。(外在指法律规范,内在指良心)
  • 【兴趣方面】当孩子做事受到过度管制时,会更容易变得对所做的事情没有兴趣,也更容易在面对挑战时半途而废。
  • 【技能方面】有的实验结果显示,管制型家长的孩子单独完成作业的能力较差。
  • 专制型养育容易导致孩子较低的内在动机、较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内化、较弱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较差的自我感觉,并对亲子关系造成有害影响。
  • 家长的任务是“掌管”,即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提供指导、设定界限,但并非“掌控”,即苛求绝对服从、依赖于压迫或无休止的规范。家长的目标是“授权”,不是归顺;方法是尊重,不是强迫。
  • 家长需要思考的是一种从根本上与控制不同的养育模式,而不是试图去寻找一种介于“过度管制”和“放任自流”之间的中庸之道。


阅读全文 »

巴巴爸爸的颜色世界

2020.2.2

瑞宝喜欢看巴巴爸爸的故事,包括绘本、动画片喜欢翻来覆去的看。后来我发现瑞宝认颜色的时候,常常说对应巴巴爸爸中的人物,比如指着黄色说巴巴祖,黑色是巴巴伯,名字说的非常遛,反倒是具体的颜色名字记得颠来倒去。直到有一天我指着白色问他,
— 这是什么颜色?
— 这是巴巴~ 呃 ……


小白杨

2020.2.2

在瑞宝一两岁的时候,我哄他睡觉经常唱《小白杨》。最近一段时间,瑞宝想起这首歌,总要让我给他唱,还要手机单曲循环。结果有时循环大半天,姥姥都听得忍无可忍,偷着把音箱给关了。10后喜欢上听70后的军旅歌曲,算不算是给经典老歌的传承做贡献了?!^_^

一段小插曲

瑞宝学会《小白杨》,经常唱给我们听,因为孩子小,音调和吐字还不够清楚,不过大多数情况都能听明白,只是有时候唱着唱着就叽里咕噜的不知道在唱啥。随着瑞宝吐字越来越清晰,某一天终于听明白了:

— 一棵小白杨~ 长在哨所旁~
— 根儿深~ 杆儿壮~ 守卫在北疆~
— 北风吹~
— 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
— 一棵小白杨~

睡午觉

2020.1

哄宝贝睡午觉。
— 每天都是妈妈陪你睡午觉,今天爸爸陪好吗?
— 让妈妈陪!
— 你看,昨天晚上爸爸陪你,睡得多香啊!
— 让妈妈陪!
商量了半天,死活不同意,最后突然喊了一句,
— 游戏的规则不能改,科科!
这动画片看多了,台词都能活学活用了!


夹带私活

2020.1

— 来,给爸爸背首诗吧!
— 不要给爸爸背首诗!
— 给爸爸背首诗,爸爸给你吃酸奶!
— 好~吧~

— 锄禾日当午
— 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
— 奶奶跳牙线舞,咿呀咿呀


口头禅

2020.1

瑞宝最近多了几个口头禅,遇到拒绝或者要否认的时候,就说“不~是~这~个~意~思~的~”,简直万能语句。还有冷不丁抓个人就问,“妈妈,你相信吗?”,“姥姥,你相信吗?”,“爸爸,你相信吗?”,问他相信什么他也不说,我们只能配合的回答“相~信~”。至于相信什么早已经尽在不言中。

布娃娃

2018-1-3

妈妈拿着小丑布娃娃和瑞宝玩,扮成伤心状,用布娃娃的双手捂住它的眼睛说,“瑞宝……你好久没和我玩儿了……呜呜呜呜”,结果瑞宝宝的眼睛湿润了,眼看是要哭的表情,逗了好几次都是这样,怕他真哭于是就停住不逗了。


笑声

2018-1-9

瑞宝喜欢玩他的脚丫,喜欢用食指捅捅耳朵、鼻子,还有一些细小的东西,爱把书翻来翻去,拨弄自己的耳朵,挑挑眉毛逗大家笑,同时自己发出“卡、卡”的笑声,听完瑞宝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杠铃般的笑声。//捂脸


打屁股

2019-10

瑞宝最近晚上不再按时睡觉,每次给他洗澡还要跟你搏斗一番,真急了的时候想教训一下他,疾言厉色地让他趴下打屁屁,瑞宝乖乖的过来趴在我腿上,我也没舍得用大力,一下下拍,瑞宝很兴奋,大声地喊一二三四跟着记数,你说气不气人。

这里讨论的范围局限于infotainment终端产品。一年多之前的一些想法,看看未来几年能否得到验证。

看法一:UI系统关注点在于基于硬件的基础能力,核心通用功能,以及极致体验。

  • 所有智能终端的框架都是:硬件、系统平台、应用和服务。终端研发负责整合硬件和软件系统,并通过SDK的方式开放平台能力,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开发各种应用和服务,通过应用商店模式提供给终端用户下载使用。这里的关键是围绕系统平台和应用商店建立的生态圈。所以说苹果公司最伟大的发明不是iPhone而是App Store,苹果建立了智能硬件整个生态的商业模式。
  • UI系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向用户提供最基础的功能和平台能力,以及优秀的视觉和交互体验。
  • 通过iPhone的整个产品发展过程来看,产品发展的两个推动点是硬件创新以及设计迭代。iOS研发团队在功能上秉着克制的原则,聚焦核心基础功能,并不会在功能上做过多的扩展,而把最大的发挥空间留给第三方开发者。其更多的是最大地发挥硬件和系统效能,基于硬件创新来强化体验,比如force touch、相机、人脸、指纹等。最近几年AI作为一个增长点逐渐在移动平台上落地,未来也会是一个创新推动力量。

看法二:车载智能系统无法替代手机,它们是互补的关系。

  • 有种思路是将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体验平移到车内,以在车内场景完全替代手机。这个观点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移动设备和车载设备在应用场景和交互方式上的差异性。
  • 手机等移动设备抢占的是用户的碎片时间,无论在家里、公司、路上各种场景都有可能会使用,而在使用习惯上,手机平板有着强交互的特点,即交互频繁,多数是操作后的被动反馈,特别针对在手机上看视频看电子书等弱交互场景来讲并不是最好的体验(个人认为看电子书最好的体验是kindle,看视频最好的体验是大屏电视)。
  • 而在车内场景,这里主要考虑中控设备,重点是要考虑驾驶场景下的需求,即在驾驶安全的前提下便捷的完成操作或者少操作。细化之后有两点推论:一是要尽量支持盲操作,对应的就是语音交互。毋庸置疑地,语音交互是现阶段驾车场景下的第一交互方式,同时辅助提供方向盘或手势等操作方式;二是要加强主动反馈,即系统能根据用户当前所处的状态智能识别用户的实时需求并提供主动服务。这两点的技术落脚点都是AI。相反地,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因为强交互的特点,语音功能多是鸡肋功能,只能去其他诸如智能音箱,智能电视,智能车机等遥控操作不便或场景需要的系统中发挥其长处。
  • 车机无法取代手机的另外一点是,车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提供手机生态中如此多的服务,个人认为未来也没有这个必要。这点归根结底仍然是应用场景问题。手机与车机相比较的弱势主要在于屏幕偏小,硬件功能不像汽车这么强大。从这两方面出发,车机应该发挥其强势的地方,比如提供副驾后排的大屏投射方案,提供硬件数据的部分开放,手机作为私人设备来进行操控或远程展示等。

综上,在汽车场景下,车机不可能替代手机,而且也没有必要,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设计两者联动的功能,以达到车机和手机间的无缝体验。

让手机的归手机,车机的归车机。

看法三:车载智能终端当前所处的还是完善体验的阶段,谈不上应用服务和生态。

  • 当前车联网终端产品的发展状态还处于落地阶段,基本类似于手机产品从功能机向智能机发展的过程。
  • 手机在Android和iOS这些革新性系统,以及app store这种创新商业模式出现后,基础框架已经完成,核心功能基本确定。从2007年一直到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的初期,在这个阶段中类miui的定制Rom产品的出现解决的核心问题主要就是用户体验,包括视觉、交互,附带部分功能性体验。这些产品起于Android早期体验的粗糙,终于后期体验的成熟。这个过程可以类比智能车机产品当前的发展状态。因为传统车厂对于车机体验的重视刚刚起步,存量车的车机只能说有功能无体验。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对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敏感,这里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需要。
  • 从功能需求的角度分析,类比打电话,发短信等手机上的基础功能或者说强需求,对应到车机就是导航、音乐、电话(微信)、车控几大明确的强需求,除去数据上报等与整车系统关联性比较强的功能外,其他很多功能特别是面向用户需求的必要性并不明晰。考虑之前提到的手机与车机场景中的差异,很多手机交互场景中的服务,并没有太大必要移植到车机上,比如洗车、保养、代驾等O2O服务。只有那些对驾驶场景或汽车硬件相关性比较强的功能,才适合放到车机上,比如停车场停车自动缴费、LBS出行相关的服务等。从这点出发,就会发现适合于车机上的服务相比手机少很多。想明白这些,才能明确功能范围的边界在哪里,做好有的放矢。
最终输出结论,产品策略应侧重这几点:1)整合资源;2)提升交互体验;3)围绕硬件和AI进行创新;